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有报道提到,儿童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,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。

这几年,关于孩子抑郁、跳楼、诱导“自杀”的新闻也有点多。
很多家长不解:我们小时候也挨打、挨骂,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?
对于孩子的一些极端或异常行为,统一归结为“不听话”“想不开”;
二是,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,人们的生活圈子有限,对外面的人和事知之甚少。
虽然没有数据对比,但现在的孩子确实比以前的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问题。
所注重的需求不一样
以前的孩子,被打骂是家常便饭,是普遍现象,没有对比,就没有伤害。而且,物质的普遍匮乏,使以前的孩子的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——生理需求:吃饱穿暖。再者,以前的家庭,兄弟姐妹比较多,父母又忙于生计,根本没多少精力照顾孩子,更别提关注其心理问题了。即便有点心理问题,也会在与伙伴的尽情玩耍和在做农活的过程中得到舒缓与释放。
现在的孩子,大多是独生子女,衣食无忧。一家两代五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,孩子稍有风吹草动,全家草木皆兵,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与窒息感。况且,信息化的普及拓宽了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,开发了孩子的心智。他们更看重自我个性、价值是否被认同与尊重。与以前的孩子相比,他们的需求点已上升至马斯洛心理需求的中高级层次——归属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需求。可悲的是,父母及长辈爱孩子的方式,还停留在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照顾其生活起居上。所以,当家长的思维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时,他们会有不被理解的孤独,也会有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无奈。
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曾自述:父亲生病期间,他很想替母亲分担,却被告知:“你小小年纪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。”母亲觉得自己大包大揽是为孩子好,但这恰恰剥夺了孩子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。其实,孩子需要的爱很简单,我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,请你看到我,听到我。
“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,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。”
可现实生活中,多少孩子的一天,不是在学校上课,就是在家里小课桌前的方寸之地刷题,几乎没有放松的时间。
前几天,四川攀枝花一个小男孩打110,只为求得几句安慰。哪怕作业他全部完成了,妈妈还要逼着他看书,无时无刻不在逼着他学习。
他苦闷、委屈、压抑,终于情绪崩溃,只好找110求助,称“我想永远离开我妈妈”。
被学习裹挟得密不透风的孩子,丝毫没有自己的喘息之地,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综艺《亲爱的小课桌》里的凯凯,才上一年级,就出现了专注力差、不合群、自卑等各种问题。直到看了凯凯的日常生活才知道,他的课外活动全部被学习挤满了,没时间跟小伙伴们玩,也没机会跟同龄人打交道。短短一个假期里,妈妈给他布置了376套卷子、报了三个兴趣班,并且以亲戚家孩子暑假全部用来学习为例,鼓励凯凯向别人家孩子看齐。
他们从早上七点半进校开始学习,一直学到下午五点半,晚上写作业又要写到十一、二点。周六、周日又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占上,继续埋头学习。这样每天都被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日子,要过12年!这种常年无休的高压学习状态,有几个孩子能够乐在其中?经常听到网上有人吐槽现在的孩子脆弱、玻璃心,打不得、骂不得,稍有不如意就要死要活。
但是想一想,我们小时候,也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多的作业、考试啊,更不会每天被父母批评、唠叨。
即使被打被骂,我们也有时间跑出去玩,一玩起来就把烦恼抛之脑后了。
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,自在地疯跑、畅快地运动、投入地观察自然万物、和小伙伴玩游戏、或者只是静静地放空、发呆……这样的生活会让孩子每天兴致勃勃,感受着生活的乐趣,激发出内在生命力。”
即使是“双减”过后,大部分的孩子也是学校——家庭,两点一线。娱乐方式也比较单调:手机,电脑,电视,而这些又通常被家长视作眼中钉。而且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数也比过去少,家长更容易集中力量去教育。
评论(0)